2018年7月13日-7月16日,北京八一学校小卫星生物载荷项目圆满结束,此次是为期4天的地面实验,八一学校的同学们需要通过设计制作小卫星生物载荷舱,通过控制温度、湿度、氧气、食物、二氧化碳、光照、通风等因素,保证果蝇可以在太空中正常生存,从而研究太空环境对果蝇睡眠的影响,为解决航天员的睡眠问题作参考。
2018年7月13日-7月16日,北京八一学校小卫星生物载荷项目圆满结束,此次是为期4天的地面实验,八一学校的同学们需要通过设计制作小卫星生物载荷舱,通过控制温度、湿度、氧气、食物、二氧化碳、光照、通风等因素,保证果蝇可以在太空中正常生存,从而研究太空环境对果蝇睡眠的影响,为解决航天员的睡眠问题作参考。
那么果蝇的生物舱如何设计?如何与小卫星完美结合?如何观察果蝇的运动情况并且将观察到的数据发送回来?同学们需要将平时学到的生物、化学、物理、数学等知识融合到一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第一天的项目任务是生物知识准备,果蝇培养和微卫星方案设计,分组及任务分工布置。
首先由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的航天专家许老师介绍了小卫星的发展历史,结构,用途及小卫星空间实验计划。然后来自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的生物专家黄老师介绍了在太空环境下对果蝇研究的意义及果蝇饲养方法。
同学们在航天创客(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杨老师的指导下,分成4组,选好组长,并分配各自的项目任务。
下午,同学们在中科院生物专家黄老师、张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培育果蝇,制作果蝇培养基。
同学们正在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卫星方案,杨老师在一旁辅助。
第二天和第三天的项目任务是电路、结构知识准备,载荷舱分系统工程实践。
同学们首先介绍了自己的卫星方案设计,从通信、测控、温控、姿态、电源到果蝇实验舱,同学们脑洞大开,提出了很有创意的想法,比如第四组的同学通过夹层和气泵设计了控制气压的装置,第三组的同学想到将装有果蝇的试管指向地心等等。
方案设计好了,要开始动手制作了,加油吧,同学们。
负责建模的同学们,正认真听航天创客(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车老师讲解结构、建模知识。
软件编程中,通过编程,实现控制光照和蜂鸣器、红外线等设备,将获取的数据传输到卫星中,在通过卫星传输到控制平台上。
研究电路中
电路焊接中
果蝇实验舱
第四天的项目任务是载荷舱总装测试、实验、项目汇总汇报。
经过3天的努力,终于出成果了,大家协力将装置组装起来,完成了测试。
下午,各小组进行项目展示与汇报,到场的评委老师有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韩老师,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的张老师和许老师,八一学校的李老师,航天创客(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耿老师,还有参加过中学生科普小卫星01星项目的八一学校学长朱迅和刘黎明。
付同学的感想:这次活动让我对技术,科学有一个更新的认识,能够将老师讲的知识与我们这个项目联系起来,按自己的想法来设计,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点都不枯燥,挺有意思的。
各位评委老师为同学们颁发了项目证书
八一学校的李老师对同学们这次的表现做了总结:“这次所有认真参与和投入的同学们真的有很大收获,希望同学们以刘黎明和朱迅两位同学为榜样,他们的小目标在2016年的时候已经实现了,那么今年你们的目标,你们的方案什么时候能实现,就要靠在座的各位了。希望同学们能继续以非常投入的热情、非常严谨的科学态度,扎扎实实投入到实践当中去,要有主动思维,带着问题,带着想法投入到实践当中,同时也预祝同学们在后续的课程中能够学的更加扎实,能够有更加出色的表现,最终能够将果蝇送到天上去,并能够观测到它的状态,获得数据,有更大的收获。“
韩老师对同学们的项目成果进行了肯定,并且鼓励同学们在往后的学习生活中,多思考,多学习,多实践:“八一学校的学生很聪明,很理性,很富有逻辑性,为什么呢?最大的原因就是学生对这样的科技活动参与度比较高,这就是所谓的实践出真知,真动手做了,真努力去想了,然后到网上去查了,问老师了,于是你们就变得聪明了。如果你不努力实践,不亲自动手做,你的知识永远是苍白的,永远是无力的。同时,八一学校的思路是对的,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与新型的、有活力、有创意的公司结合的比较好,学校领导也很重视,所有这些,是你们能够如此出色的原因。”
在这次实践当中,同学们的收获满满,但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还没有实现,北京八一学校将会和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航天创客(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继续合作,帮助同学们实现将果蝇送上天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