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特色建设项目是在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响应十九大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美结合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要求、航天科技、STEM教育的全新项目,为正在全球持续发酵的航天事业提供未来型人才,满足中小学特色建设的需要。
一、项目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强调“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及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是落实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需要。
构建创新型国家,首先需要创新型人才,从纲要提出到今天,经过七年的发展,伴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各地积极尝试和推广创新型教育模式,搭建科技创新教育服务平台、开设科技创新创造类课程,科技创新和创客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创新型科技教育依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依然存在典型不突出、特色不鲜明、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很多学校依然把升学率、把学科考试分数当成了唯一的考量指标,所幸这种情况正在随考试设置的标准和要求(例如,浙江省已经把“科学”课程设置为2017年度高考选课、在高考命题中逐步加大跨学科综合应用题的比例)、随家长观念的变化而慢慢改观。
把握时代的脉搏,相应产业的需求,十九大报告不仅仅明确要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并且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教育服务于未来、教育服务于产业、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二、航天科技+中小学社会实践课程+ STEM教育
事件1:
国家主席习近平也在首个“中国航天日”寄语中国航天事业:“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需要提前开展航天教育、开设航天科技课程,让更多的人了解航天、激发兴趣,进而引导职业定位、进入到航天科技领域。
事件2:
2017.9.25,教育部统一下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纲要要求把综合实践课程正式列入必修课程,并且是跨学科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服务、制作、体验中学习,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纲要 “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养,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对于基础的学科类课程,学校实施一般都较为顺利,而综合实践课程有它的特点,在实施的时候,需要跟社会机构、企业团体结合在一起共同来完成,因为实际社会工作场景,包括教学所需要的不同的资源整合(有些行业资源甚至是独特的)、教学案例研发,都需要额外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成本,由社会机构、企业团体配合学校的需求专门来完成相对会有更高的效率。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时候,老师的角色也会发生变化,教师不能用传统的“上课”的方式去“教”学生,而要成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也需要与社会机构、企业团体共同来实施。
事件3:
近几年来,源起于美国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迅速火爆全球,在英国、德国、日本、中国等很多国家掀起一股热潮,并将STEM 视为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技能。
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EYC)研究表明,越早鼓励和支持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以及识别机会来获得基础的STEM知识和技能,他们之后在与STEM相关领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机会更大,尤其是在诸如数字感觉、科学探究、问题解决和批判思维等构成学习STEM概念的基础,是在幼儿园阶段形成的。
2016年教育部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众创空间”建设,探索STE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与创新意识,养成数字化学习习惯”,从2016年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再到2017年2月份,教育部出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首次在基础教育中把工程、技术与科学结合起来,体现出教育部门对STEM教育的重视。
如何将STEM教育引入中小学科学课堂,将这4种彩线,交织、融合在一起,编织出绚丽的画卷?
本项目以航天科技为内容、以STEM教育为实施方式,同时推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和落地,强化学校特色,达到三者的完美结合。
三、项目实施目标和意义
1、 有效进行区域教育特色建设的探索和尝试
基于教育公平政策和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的特色区域和学校建设是区域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正确路径。本项目旨在以符合区域实际情况、本地特色的情况下,配合教育改革,帮助区域打造航天特色并辅助落实。
2、 提前一步,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目前,教育领域的工作者,在以下培养人才的方向上基本达成共识:
随信息化和创新经济模式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工作类型要求个体能够应对陌生的、挑战性的环境,处理复杂多变的任务;个体要求能够对复杂任务做出灵活反应,能够有效沟通和使用技术,能够在团队中工作和创新,持续性地生成新信息、新知识和新产品;并强调在数字化、信息化的全球环境下,在多元异质社会中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核心素养能力形成。
因此学校的竞争力,不仅仅包含基础教学的成果,还包括了核心素养培养的能力,树立特色实践课程内容,有助于增强学校竞争力。
提前改变、持续精耕、立即改善,树立学校特色,不断发掘学校的核心价值、提升品牌形象是学校长期的工作。
3、 培养一批面向未来的教学实施队伍
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教师从来都是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提高教师能力、吸引优秀教师加盟,需要特色课程支撑。
特色课程同时也是吸引更优秀学生入学的重要条件,在过去的两年实践中,实施航天特色项目的学校在生源的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